原标题:一周一馆——湖南省博物馆(高清图片 博物馆规范参照物资料库必备 欢迎共享、重视)
湖南省博物馆与勇士公园毗连,占地面积5.1万平方米,共用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筹建于1951年,1956年正式对外开放,是湖南省最大的前史艺术博物馆,也是第一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心当地共建国家级要点博物馆、全国优异爱国主义教育演示基地和湖南省AAAA级旅游景点。
湖南省博物保藏品达18万余件,尤以马王堆汉墓文物、商周青铜器、楚文物、历代陶瓷、书画和近现代文物等最具特征,并以此打造了6个展现人类优异文明遗珍的根本陈设。
1972—1974年开掘的长沙马王堆三座汉墓,是20世纪最严重的考古发现之一。墓中出土三千多件珍贵文物和一具保存无缺的女尸。其间漆器,代表了汉初髹漆业的顶配水平;丝绸,展现了纺织技能的成果;帛画,叙说了奥秘的天国梦想与永生巴望;帛书,传承了前贤的学问与才智;女尸,是人类防腐史上的奇观。陈设展现的284件(组)文物,是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的精华。
早的铜器是岳阳铜鼓山和石门皂市的商代遗址,距今约3500年。商代晚期,湖南区域进入青铜文明的鼎盛时期,呈现了一批既有华夏特征,又有本地特征的铜器。西周时期渐渐的呈现具有南边特征的铜器,一起也呈现楚国铜器,构成了春秋战国时期湖南区域以楚国青铜文明为首,一起又有多种青铜文明并存的局势。
湖南商周青铜器在我国青铜文明中占有主体位置,湖南省博物馆保藏的商周青铜器数量较多,《湖南商周青铜器陈设》精选出铜器72件,与铜器伴出的玉器11件,尽管仅仅很少的部分,但从中能够正常的看到湖南区域青铜文明的开展头绪,也能够了解到其间的铜铙和动物造型的器物,丰厚了我国青铜文明的内在。
湖南发现东汉至清瓷窑四百余处。湘阴窑瓷釉色晶亮通明,曾受官府喜爱。尘封已久的唐代长沙窑是我国彩瓷的初盛,釉下彩绘是民间绘画艺术的缩影。
老而共同的传统艺术,是我国文明的一个特有载体,是以汉字为依靠美学表象。明清时期,很多书法家的寻求形成了书法的艺术多元化系统。
保藏明清书法著作甚丰,艺术包括面广,尤其是湘籍名人的书法著作。这儿展现的明清书法著作,正是这一时期全国各地特别是湖南书法家演绎我国书法承继、立异和开展前史的一个缩影。
明清绘画,在唐宋的基础上,趋向个性化,重传统的摹古和变革立异两大潮流并峙交错,“摹古”派考究传统的承继、技法的体现,“立异”派重视画意内在和翰墨方式。一起发起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使我国画的意境更为隽永、深重和宛转。
馆保藏明清绘画著作甚多,其间有些画家的著作在全国尚属罕见。展厅所展现的58幅著作,仅是明清绘画中的片纸只字,然可连缀出明清绘画艺术开展。
《湖南十大考古新发现陈设》展馆坐落湖南省博物馆新陈设大楼二楼西北,其面积约400平方米,展品合计133件(组),于2003年1月18日对外展出,会集展现了10余年来我省最重要的十大考古新发现,其间有八项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八项中又有三项被评为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而龙山里耶战国秦汉城址的开掘,被誉为21世纪我国最严重的考古发现之一。
西汉镜衣为西汉时期的文物,直径32厘米,深36厘米,1972年出土于马王堆一号墓。现保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西汉铜镜为西汉时期的文物,直径19.5厘米,边际厚0.6厘米,1972年出土于马王堆一号汉墓。现保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戴冠木俑为西汉时期的文物,俑高79厘米头长14厘米肩宽19厘米,1972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现保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彩绘陶熏炉为西汉时期的文物,口径12厘米底径8.4厘米通高12厘米盖高5.4厘米,1972年出土于湖南省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现保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为西汉的文物,长31厘米,宽13厘米,高24厘米,1973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现保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医书竹简《全国至道谈》为西汉时期的文物,长28.3厘米,宽约0.6厘米,1973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现保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医书《胎产书》为西汉时期的文物,长48厘米,宽34厘米,1973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现保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帛画《扶引图》为西汉时期的文物,长133厘米,宽51厘米,1973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现保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西汉帛画《车马仪仗图》为西汉时期的文物,长2.12米,宽0.94米,1973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现保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漆纚纱冠为西汉时期的文物,长24.4厘米、宽26厘米、垂翅长8厘米,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现保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绢地“长命绣”为西汉时期的文物,长54厘米、宽41厘米。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现保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印花敷彩纱丝绵袍为西汉时期的文物,衣长132厘米、通袖长228厘米,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现保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云纹漆鼎为西汉时期的文物,高28厘米,口径23厘米,1972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现保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云纹漆案为西汉时期的文物,通高5厘米,长78厘米,宽48厘米,1972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现保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云纹漆钟为西汉时期的文物,高57厘米,腹径35厘米,1972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现保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西汉博具为西汉时期的文物,盒边长45.5厘米,通高17厘米,1974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现保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云纹漆钫为西汉时期的文物,高52厘米,腹边长23厘米,1972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现保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黑地彩绘棺为西汉时期的文物,长2.56米,宽1.18米,通高1.14米,1972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现保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T型帛画为西汉时期的文物,通长205厘米,顶端宽92厘米,结尾宽47.7厘米,1972年出土于出土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现保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直裾素纱襌衣为西汉时期的文物,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共用料约2.6平方米,仅重49克,1972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现保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大禾人面纹方鼎为商代的青铜器,通高38.5厘米,口长29.8厘米,宽23.7厘米,约1958-1959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炭河里乡。现保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铜象尊为商代的青铜器,高22.8,长26.5厘米,1975年出土于湖南醴陵狮形山。现保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豕形铜尊为商代的青铜器,高40,长72厘米,1981年出土于湖南湘潭。现保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立象兽面纹铜铙为商代的青铜器,通高71,铣间宽46.5厘米重67.25千克,1959年出土于湖南宁乡老粮仓师古寨。现保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云纹铜豆为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高23.6,口径17.5厘米,1965年出土于湖南湘乡新坳31号墓,现保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蟠虺纹铜缶为春秋时期的青铜器,高29、口径19.2厘米,1965年出土于湘乡大茅坪一号墓。现保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牛角形耳云纹铜鼎为春秋时期的青铜器,通高22.8,口径19.8厘米,1982年出土于湖南湘乡何家湾。现保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戉王州句”铜剑为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通长56,宽4.5厘米,1977年出土于湖南益阳赫山庙42号墓。现保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楚公”铜戈为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通长21.3,援长15.3厘米,20世纪50年代长沙搜集而来,现保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蛇纹铜尊为春秋时期的青铜器,高21厘米,1963年出土于湖南衡山霞流。现保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旅父甲”铜尊为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高28,口径22.2厘米,1979年出土于湖南湘潭青山桥窖藏。现保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凤鸟纹铜“戈”卣为商代的青铜器,通高37.7厘米,1970年出土于湖南宁乡黄材王家坟山。现保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燕客”铜量为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通高13、口径15厘米,1984年长沙市搜集而来。现保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虎纹铜铙为商代的青铜器,通高70、铣间宽47厘米,1959年出土于宁乡县老粮仓师古寨。现保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马纹铜簋为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通高30.6、座长20厘米,1982年出土于湖南桃江县连河冲金泉村。现保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砖座舞蹈人物青铜俑为南朝时期的青铜器,通高27.5cm。1983年出土于湖南津市孽龙岗。现保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虎纹铜铎为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高31厘米,口径11-12.7厘米,1956年出土于湖南平江江茶厂。现保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百乳铜鉴为春秋时期的青铜器,高14厘米,腹径31.5厘米,口径32.9厘米,底径21.7厘米,1965年出土于湘乡牛形山27号墓。现保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钧益”铜砝码为战国时期的青铜器,直径0.68-6厘米,分量1-251克,1945出土于长沙楚墓,现保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铜削为商代的青铜器,长6厘米,宽1.5厘米,1979年2月出土于湖南宁乡黄材。现保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青花人物故事玉壶春瓶为元朝的瓷器,高30cm,口径8.4cm,1956年出土于湖南常德市,现保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青瓷对书俑为西晋永宁二年时期的瓷器。高17.2厘米,1958年出土于长沙市金盆岭9号墓。现保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长沙窑青釉褐绿彩狮座诗文瓷枕为唐朝的瓷器。高7.3厘米长13厘米宽8.1厘米,1983年,湖南长沙窑窑址出土。现保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釉下彩凤尾瓷瓶为清宣统年间的瓷器,高55.8口径27.5厘米,1953年,湖南省文管会搜集而来。现保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为唐朝的文物。高19厘米,底径11厘米,1983年出土于湖南长沙窑窑址。现保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长沙窑青釉绿彩塔纹瓷背壶为唐朝的文物,高24.8厘米口径3.4厘米底径11.3厘米,1966年湖南省博物馆搜集入藏。
长沙窑白釉红绿彩瓷壶为唐朝的文物,高22厘米底径11.8厘米,1983年出土于长沙窑窑址。现保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素胎双髻女侍俑为唐代的文物,高20厘米,出土于湖南湘阴县城。现保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青釉褐彩镇墓兽为唐朝的文物,共两件,其一高34.8厘米座长21.9厘米宽19.6厘米:其二高32.5厘米座长20.2厘米宽18.5厘米。均于1976年出土于长沙咸嘉湖。现保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绿釉陶猪圈为东汉时期的文物,高25.3厘米圈宽24.5厘米,1987年出土于三门峡市区。现保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绿釉瓷人为东汉时期的文物,肩宽1.3厘米,高3厘米,原系省文管会所藏,1958年因拨交而入藏湖南省博物馆。
青釉褐斑贴花“张”字瓷壶为唐朝的文物,高22.5厘米,腹径16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15厘米,分量1.45公斤,1958年出土于长沙铜官挖泥塅。现保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张”字款白釉绿彩方形瓷粉盒为唐朝的文物,通高4.9厘米,宽5.3厘米,1959年出土于长沙市北郊龙坑子。现保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青花双鱼莲斑纹瓷盘为元朝的文物。高7.9厘米,口径45厘米,底径25厘米,分量4075克,1956年在常德桃源陬市搜集。现保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青瓷四系罐为东汉时期的文物,高23.2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14.7厘米。1954年出土于长沙识字岭。现保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绿釉船形陶灶为东汉时期的文物,灶高13.2厘米,长34.9厘米,宽19厘米,附甑一件,高7厘米,口径14.6厘米,底径4.7厘米,1971年出土于长沙地质局子弟学校。现保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龙泉窑青釉莲瓣纹瓷碗为宋-元时期的文物,高6.4厘米,口径15.3厘米,足径4.4厘米。1966年出土于湖南临湘陆城。现保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长沙窑褐斑贴花舞蹈人物瓷壶为唐朝的瓷器。高16.4,口径5.8厘米,1973年出土于衡阳市司前街水井。现保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青花红绿彩描金透雕碗为晚清时期的文物。高5.4厘米,口径10厘米,足径4.2厘米。现保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金地麻姑祝寿粉彩盖碗为清道光年间的文物。通高9.7厘米,口径3.5厘米,足径6.1厘米。现保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市内乘3路、113路、112路、131路、136路、146路、150路、302路、303路、901路公交车都可抵达。
INTERMEC - 乐鱼官方是赞助了大巴黎-乐鱼电竞游戏官网APP下载 - Honeywell
友情链接: - Symbol - 百度 - DATAMAX - 上海条码 - Bartender - 心理测评系统 - 乐鱼游戏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