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个码,下个应用程序(App),群发一条广告就可以不要钱领礼品。这样的场景,你该不会是很熟悉?但是,天上真的会掉馅饼吗?
记者调查发现,在贵州安顺某酒店门口,有商家正在向路人宣传扫描二维码即可免费领取一瓶298元的酒。
但领取礼品前,商家需要路人将扫码后接收到的广告进行好友群发。除了将规定的内容群发之外,商家还要求路人给刚刚建的分组群发一条语音。记者看出类似的摊位不在少数,很多市民纷纷参与。
贵州安顺市反诈骗中心主任黄伟表示,很多市民可能觉得扫码获礼品是捡到了一个大便宜,但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若不加防备便可能安装了某一款应用软件。此时,你的手机可能被植入手机病毒。这些手机病毒通过安装的App潜伏在手机内。
此外,民警介绍,App注册实名认证、邀请好友后获取高额返利,尤其是一些金融类App标榜邀请新人能获取超高利润,仅仅存在理论上的可能。但不法分子常常利用不正规的平台软件,邀请市民注册提交实名信息。
黄伟表示,填完个人隐私信息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骚扰电话、短信、还有违法分子的各种套路。在通过微信、支付宝转账的时候,它就会窃取支付账号和密码,将账户里面的资金转走。
一些不法分子通过赠送小礼品的方式,诱导人们扫描二维码进行注册并填写手机号、身份证号等信息,随后便将这一些信息与资料打包卖给一些“推销”公司或诈骗分子。
不法分子制造附有二维码的假缴费单(水、电、燃气费)、交通罚单,显示扫码即可缴费,误导人们扫码,从而实施诈骗。
一部分虚假商户常常在支付时以很多理由诱骗消费者使用购物平台监控之外的方式来付款,如提供二维码让我们消费者扫码付款,消费者一旦付款,钱直接进商户腰包,发货与否也就悬了。
不法分子将木马病毒嵌入到其生成的二维码中,人们一旦误扫,手机就可能中毒或被他人控制,导致账户资金被盗刷、个人敏感信息泄露等风险问题发生。
不贪图免费礼品,并谨慎保管身份证号、手机号、银行卡号等个人隐私信息,不随意泄露给他人。
正常的二维码在扫码之后,手机上会出现“正在开锁”的界面,如果扫码后出现开锁障碍甚至被引导至其他链接,请绝对不能点击,非常有可能是虚假的“钓鱼链接”。
针对二维码“扫一扫”乱象,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陈铁明教授曾建议:“可优先考虑建立二维码中心数据库,对市面上流通的二维码进行备案登记,将所有二维码数据统一存放在一个中心数据库,实现对二维码生成流通环节的有效追溯。”
浙江工业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协会研究人员郑毓波认为,二维码使用企业应加强相关的防护。
INTERMEC - 乐鱼官方是赞助了大巴黎-乐鱼电竞游戏官网APP下载 - Honeywell
友情链接: - Symbol - 百度 - DATAMAX - 上海条码 - Bartender - 心理测评系统 - 乐鱼游戏官网